信息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广闻博览】好的教育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7日]

      日前,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就该校小学生撰写苏轼研究报告一事作出回应。她表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一直是该校的传统,从低年级起就给孩子布置小课题研究,如观察树叶。“其实去年的鲁迅研究也很火,孩子们研究鲁迅为什么留一字须、头发为什么是硬的、为什么爱吃辣椒……这样鲁迅在孩子们心中就立体活跃起来。”

      抛开这些研究的学术价值不谈,清华附小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死知识、触摸书本背后的鲜活生命,由此连接黑板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实践,确实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存在“唯分数论”倾向:为了考出好成绩,死抠书本知识,对课文教条式理解,把一篇篇原本生动有趣的文章拆解得七零八落,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掌握了标准答案却忽略了书本背后的作家生命和广阔世界。许多中文系学生抱怨,中学的语文教育让他们觉得鲁迅“呆板严肃”,及至长大后了解了作家所处的时代、生平背景,才开始理解他的呐喊与彷徨。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当前这种片面关注分数的教育模式正在剥夺孩子对蓬勃生命和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当教育唯分数是从,情感与审美就会变得麻木、迟钝,让学生建立起健全、活泼、富有灵性的人格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好的教育应当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在与他人的生命乃至自然万物的融通之中,生命的深邃、美丽和尊严得以凸显,这种生命教育不仅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也是教会孩子真善美、最好的人格养成途径。

      与生命对话,需要教育者转变观念,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情感、人格的培育上,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学方法的转变。例如在讲解鲁迅时,老师们可以少一些标准答案式的照本宣科,多一些对作家其人其事的背景知识介绍,让孩子透过文字,真切感受到作家的灵魂。

      孩子学习兴趣的获得,与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息息相关。一个热爱万千生命、对广阔世界充满探知欲的孩子,自然对知识更加渴望。在与生命的对话中,孩子们的人格、灵魂也得到滋养,由此生出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来源:中国江苏网


版权所有: 昆山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
地址: 昆山市博士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