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研究论文】快乐绘画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6日]

       摘要:新《纲要》中指出:“儿童绘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但在教学中,发现喜欢画画的幼儿越画越好,讨厌画画的幼儿越不画越画不好。那要怎么做呢?教师要在活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中,要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活动的最后,要给予幼儿正确和适当的评价,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绘画的热情,让幼儿主动地参与。

    关键词:幼儿  绘画  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治学以兴趣为主”。幼儿学画画跟学其它知识一样,与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幼儿感兴趣的,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做,成为学习的主人。反之,则会有抵触情绪。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会出现不敢动手,“不愿”动手,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幼儿对绘画的热情。那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呢?

    一、活动前,为幼儿做好充足的绘画准备。

    1.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绘画环境。

    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感到是安全的、愉悦的,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这样有利于发挥自身的潜能。如果幼儿感到精神压抑、无趣,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则不利于发挥自身的潜能。创设适宜的绘画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还能激励幼儿主动的、愉快的、持续的进行绘画活动,从中获得绘画的快乐。

    2.为幼儿选择感兴趣、贴近生活,同时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

    在新《纲要》中指出: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年龄小的幼儿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选择幼儿感兴趣或贴近生活的题材。例如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像美羊羊,我们就可以请幼儿装饰美羊羊的裙子、蝴蝶结等。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动物或食物为题材,如“画妈妈”、“小鱼吐泡泡”、“七彩糖果”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选择幼儿喜爱的事物、熟悉的事物。幼儿有了感知基础,才会产生兴趣。

    教师为幼儿选择了感兴趣或贴近生活的题材还不够,活动内容还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活动内容过于难,幼儿会失去兴趣,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又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小班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各种事物、图形都感到新奇,喜欢涂涂画画,但只能画出单个物体的基本形状和主要部分;喜欢动手活动,但对工具、材料不能运用自如。所以美术活动的内容应以身边熟悉的事物为主,培养幼儿活动的兴趣,认识和使用颜色、材料工具。到了中班,幼儿能力有了一定发展,活动内容也相对丰富,要求也应有所提高。大班幼儿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也是最强的,活动内容应当体现新颖性和可操作性,让幼儿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3.为幼儿制定合理的,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目标。

    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是激发幼儿绘画的前提。如果活动目标过低,没有挑战性,低于幼儿的发展水平,会使幼儿轻而易举地完成作品。这样只是幼儿被动地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作品会没有创意,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如果活动目标过高,幼儿有想法却因自身没有足够的技能技巧表现出来,而打击到自信心,所以目标过低、过高都不利于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只有教师深入地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出合理的活动目标,才能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

    4.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多样的活动材料。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充足的活动材料、多样的工具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提供青菜梗进行印玫瑰;提供纸巾染出彩色的手帕;提供胶带进行贴画……在活动材料数量充足的前提下,多样的工具可以让幼儿觉得绘画像在游戏,并快乐主动地参与。

    二、活动中,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1.以故事与游戏相结合方式吸引幼儿。

    故事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的故事讲述可以深深地吸引着幼儿。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只有在这种绘画的游戏中,孩子才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让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尽情发挥。例如让小班幼儿练习点和短线。根据幼儿喜欢动物的特点,设计了《小鸡吃米》,活动中教师以鸡妈妈的口吻来为幼儿讲述故事。“我的小鸡喜欢吃米。有一天,它肚子饿了,出来找米吃。可是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小鸡们,你们可以帮帮我的小鸡吗?”幼儿模仿小鸡找米,“你们找到米了吗?(有)米是什么样的呀?”幼儿观察米,发现米有的长有的圆,并学习画米,“我们再画一些米给小鸡吃,好吗?”“谁的米多,就会有许多小鸡来吃的。”幼儿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小鸡来吃米了,小朋友画得可真多,来了好几只小鸡。”这样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业。

    2.以合作方式相互学习。

    合作绘画能使能力弱的幼儿得到提高,使能力强的幼儿得到再次提升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各自的特征融合在一起,从而取长补短,相互帮助与促进。比如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教师为每一组幼儿提供一张大的铅画纸,幼儿利用手指和指甲进行点画蝌蚪,在绘画过程中,有个别幼儿不敢动手的,会观察旁边的幼儿进行模仿;有部分幼儿不会画不同方向蝌蚪的,会观察会的幼儿进行学习……这种合作方式能对大多数幼儿起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3.以多媒体辅助手段提高教学。

    幼儿的注意力易受情感支配,很容易分散,但对色彩鲜艳,动态的画面却充满着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辅助手段,如电视、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等调动幼儿绘画的兴趣。例如:大班美术《美丽的菊花》。目标是让孩子认识菊花,感受秋天的美,并绘画出菊花的基本特征。我在网上收集各种有代表性的菊花做成课件让孩子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会发出惊叹声:哇,好漂亮呀,卷卷的,像妈妈的卷发。“这是什么花呀?”在孩子们的疑问中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菊花,而且有着不同的名字。介绍完之后,老师就演示如何画出美丽的菊花。孩子饶有兴趣的看着,当他们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完成之后,孩子们别提有多开心了。

    三、活动的最后,要给予幼儿正确和适当的评价。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绘画水平。新《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在评价环节,教师要力求每个幼儿的作品都要欣赏评价,孩子对于评价作品都表现出很兴奋的心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表扬。在评价时,教师要尽量发现每个幼儿画面中的亮点,衷心地表示赞赏,一旦幼儿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充满自信地投入到每一次活动中,并从中感到愉快和满足。反之,一味的指责孩子这里画得不好,那儿画得太难看,使幼儿因过多的负面评价、过多的挫折和失败而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那对于幼儿作品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正面语言加以引导,比如“你画得很好,要是能再用点力涂色,效果会更好”、“小兔子的裙子上要是能用不一样的花纹,小兔子会更高兴的”……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始终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使幼儿敢想、敢为,发挥极大的潜能。

    总之,“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兴趣,用心去呵护、发展幼儿的兴趣,从而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能力。这样长久下来,相信孩子们会快乐的参与绘画活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黄林燕,《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幼儿教学研究,2011.1

    3.陈艳,《幼儿绘画中的“合作”方式》,儿童与健康,2010年第2期

    4.吴冬梅,《小议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成才之路,2010年第29

    5.《发挥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主体性》,中国教育文摘

     


版权所有: 昆山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
地址: 昆山市博士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