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研究论文】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浅谈种植活动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年9月3日]

    【摘要】幼儿获取知识的经验都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大社会。”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就是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孩子亲自经历种植活动,不仅掌握了尝试播种、栽培、收获的过程,学习简单的田间劳动技术,而且还知道各植物的名称。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并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我园的天空菜园就是孩子学习发展的乐园。

    【关键词】种植活动、快乐种植、自然、种植。

      
      一、播种环节——悉心准备,规划空间
      现在大部分的幼儿都生活在城市,对于种植活动的经验很少,因此种植前先要做好充分的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经验准备主要包括幼儿了解种植内容和具有粗浅的种植经验。各班因种植目的不同,在经验准备上也存在差异。例如,种植同样的植物,有的班会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资料,在种植前就对种植时间、种植方法、生长条件、管理方法、果实用途有基本的了解,将种植过程作为实践、验证的过程;有的班则以激发幼儿种植兴趣为目的,在种植前只让幼儿简单了解有关种植内容,然后在种植过程中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出现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幼儿去探索。 
      物质准备包括种植空间、工具、种子或秧苗的准备。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播种环节,我们对各年龄班确定了不同的指导重点。小班的重点是激发幼儿的种植兴趣。我们会提前挖好坑,幼儿只需放上种子,填好土。中班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如引导幼儿两两合作,一个人负责放种子,一个人负责填土,或多人合作,一个人负责拉线,几个人负责找点、挖坑。大班的重点是培养幼儿探索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为了解决坑与坑之间疏密不均且排列不整齐的问题,孩子们先是由两人分别在地两头拉直线作为尺子,再用手量出坑与坑之间的距离。随着经验的丰富,他们又用石头压住绳子。由于绳子极易被踩到而移动,于是他们又用木桩固定绳子,用小棍测量坑与坑之间的距离。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孩子们自主解决了问题。 
      在播种时,不同的教师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有的班在种植花生时创设对比性种植环境,一垄盖上薄膜,一垄裸种,让幼儿在持续的对比观察中发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的班在同一块地里同时种植红豆和绿豆,让幼儿在对比观察中增强观察的持续性;还有的班采取家园同步种植的方式,将种植活动延伸到家庭中。 
      二、管理环节——积极参与,巧妙指导 
      在种植活动中,管理环节是孩子们感受惊喜的过程。看到植物在自己的精心照顾下长高了、开花了或发现了一只小小的昆虫,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惊奇不已。同时,管理环节也是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植物生了病虫害,或需要浇水、施肥时,他们都会主动讨论,及时解决问题。 
      1.加强观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 
      一是创造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我们把种植活动纳入课程计划,为幼儿持续观察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入园、离园时,孩子们第一件事就是拉着爸爸妈妈去看植物的变化。自由活动时,他们总会相约去种植园,交流观察中获得的感受。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细致性,我们还引导幼儿学习一些观察的方法。例如,我们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种植物的根、茎、叶等的不同特征,或观察比较相同植物的不同种类。我们还引导幼儿对种植内容进行连续、系统的观察,以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生长规律,从而建构相关经验,形成完整的认识。 
      二是记录观察结果,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我们不但引导幼儿观察,还创设条件让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记录观察结果,准确、连贯地表达自己的发现。首先是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幼儿记录的方法有表格记录法、符号记录法、图画记录法、语言记录法、实物黏贴记录法等,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穿插使用。教师一般会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记录对象及观察重点,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记录方法。小班幼儿记录能力较弱,一般多采用语言记录法、实物黏贴记录法、照片记录法,他们在运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教师协助。例如,在对棉花出苗作记录时,教师可针对小班幼儿绘画表达能力弱的特点,引导幼儿描述棉花出芽期的外部特征并帮助幼儿记录下来,同时根据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帮助幼儿用照片直观地记录植物在生长关键期的外部特征。中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记录能力,可以运用多种记录方法。例如,有的幼儿用表格记录棉花在一定时期内叶和茎的生长变化,有的幼儿用图画记录玉米的播种方法、出芽时间及其外形特征,有的幼儿用图画记录在玉米秆上发现了钻心虫,有的幼儿对花生和玉米进行对比性记录(见图6),有的幼儿对高粱生长高度进行统计性记录。其次是确定适合的记录内容。小班幼儿基于“了解植物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的目的,只记录一些外部特征。中大班幼儿开始关注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能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原因,可以运用对比性记录、统计性记录以及分析、推理,获得有关植物生长条件及生长规律的经验。 
      2.勤于管理,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除了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等让幼儿参与管理外,我们还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有关植物生长的经验。 
      例如,孩子们发现有的地方的黄豆苗长得多,有的地方的长得少。“菌苗少的地方长得又高又粗!”“黄豆们太挤了,都长不大了。”听了孩子们的议论,教师适时讲解了间苗的原因及方法。但是,多数幼儿有自己的观点:“拔下来的苗苗会死掉的!”“它们多可爱呀!我可舍不得!”教师尊重幼儿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间苗”,并让他们在这种对比性的种植环境中,通过观察发现种植密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又如,大班种植的丝瓜长出了长长的须。孩子们惊奇不已:“丝瓜长出了长长的手,它还抓住了旁边的豆角。”“这两个丝瓜也缠在一起了,它们都不放手会死掉的,这可怎么办啊?”“丝瓜怎么这么爱打架啊?”“咱们要把它们分开才行。”“这么多怎么分呀?”孩子们焦急万分。教师提议:“我们来为丝瓜扎架吧。扎架能解决丝瓜打架的问题。”孩子们表示赞同。下午,教师请来一位有经验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解丝瓜的生长规律,结合课件说明了什么样的植物需要扎架,什么样的植物不需要扎架。通过课件,孩子们了解了十字型、弓型两种扎架的方式。最后,孩子们选择了十字型扎架。他们体验到看似简单的扎架其实很难,但都为能亲自解决这一难题而感到高兴。 
      再如,大班种植的谷子抽穗了,正当孩子们憧憬着丰收的景象时,一群不速之客——麻雀的到来让他们愁上心来,然而这群天敌并没有把孩子们难倒,他们想到了稻草人的故事,便搜集衣服、塑料袋、稻草、棉花等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稻草人,有效地驱赶了麻雀。 
      3.家园同步,助推种植活动深入开展 
      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配合,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种植活动更是如此。我们经常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种植活动的指导,教孩子们扎架、播种、锄地等,以提高种植活动的质量。我们还开展家园同步种植,创设对比性种植环境,实现了种植活动在家庭中的有效延伸。在家园网络交流平台中,教师和家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流在种植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种植活动的开展。家长们还通过记录种植日记,分享种植的快乐。 
      三、收获环节——快乐种植,收获成长
      收获是孩子们最期盼、最快乐的活动。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收获机会,学到多种收获方法,我们增加了种植的植物种类,让孩子们不断有机会收获自己辛勤劳动得到的果实。夏天,采摘草莓、西瓜、黄瓜、豆角,割麦子,等等;秋天,掰玉米,掐谷子,拾棉花,刨花生,摘山楂,剪葡萄,等等;冬天,割白菜,挖萝卜,等等。在收获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摘、掰、刨等多种收获方法,丰富了有关植物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学会了合作,体验到了种植的快乐。   
      收获果实后,各班会根据自己的种植目标、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分享、交流、探索活动,为下次种植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一是邀请家长参与,分享种植经验。我们邀请家长来园参与品尝会或利用收获的果实进行亲子创意制作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享收获的喜悦。教师将幼儿参与幼儿园种植的照片做成课件。与家长、幼儿分享快乐的种植过程,部分家长以同样的形式分享幼儿在家庭同步种植中的经验和快乐。 
      二是满足幼儿需求,开展延伸探索活动。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如,教师在观察到幼儿对棉花变成棉布感兴趣后,便与幼儿一起探索“棉布的由来”,让幼儿在参与过程中感知线是怎样来的,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和体验。 
      三是做好分类投放。丰富区角活动材料。将植物的根、茎、叶、花、壳、皮、籽等清洁消毒,分类整理,放到资源库,可根据区角活动的需要作相应投放,也可让幼儿根据操作需要自行取用。在操作区,孩子们用各种种子进行着剥、捣、夹、切等工作;在数学区,孩子们用种子进行数数、比较、分类、排序等,用茎比较长短、粗细等;在科学区,孩子们将种子解剖。了解种子的结构,对比观察、记录种子在室内外的生长情况,发现阳光、空气、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区,孩子们专注地进行着蒸、炒、煮、煎、榨等工作;在美工区,孩子们用花瓣、落叶、种子、果皮进行着创作,如用棉花皮做成桃花、香包,把高粱秆刷上漆做成竹子,用各种种子做成粘贴画,为葫芦娃穿上五彩衣;在编织区,孩子们用麦秸、玉米皮等编成小筐、蝈蝈笼、草鞋等;在表演区,有树叶裙子,苹果上衣,花生、红枣、玉米皮做的项链和手链,玉米皮做的印第安服装等。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活动,实现了主动发展,体验剑了收获的快乐。

     

     



版权所有: 昆山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
地址: 昆山市博士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