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研究论文】将自然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
    [发布时间2020年5月20日]

    凡是儿童,都喜欢户外生活,都喜欢野外生活的……日光是生命的根源,运动、游戏是健康的要素。要晓得户外还有美丽的花卉、可爱的禽鸟,小孩子玩赏之余,自然可以发生审美观念、博爱的同情,于小孩子的性情知识都有很大的补助。——陈鹤琴

    一、幼儿发展的需要

    生活和教育环境,给我们的孩子造成了自然的碎片化。孩子们看到桌子,知道是木头做的,但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拧开水龙头,水就来了,至于它从哪儿来,并不在乎;垃圾扔出去,就没了,至于去哪里了,也不知道;食物从哪里来,不清楚。这样导致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现在的孩子缺少“自由”。他们时间是被父母安排好的,上各种的辅导班。等孩子真到了自然中,又怕脏怕不安全。我们提倡“把生命还给自然,把童年还给孩子,把教育还给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能更直接地为他们的探索提供支持,自然界的很多原始资源本身就充当了很好的探索材料。种植园地就是幼儿园的“大自然”,是孩子们最想去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快乐家园,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在种植园地中,孩子们感受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在大自然的节奏里感受绿色和生命,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陶冶了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们将“种植活动”作为与大自然深层次接触的切入点,让孩子真正融入大自然中,更好地体验生活,发挥种植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自然教育的价值

    生活教育理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陈鹤琴提倡“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动的教材”。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些理论引导我们教育要“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要注重教育资源的生活化、经验化和实践化。结合《纲要》精神,以及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我园利用独有的生态园资源和周边自然环境资源、人文环境资源,生成了生态环境特色园本课程。在“微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中,我们紧紧地追随幼儿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种种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了自由的活动空间,并抓住时机适时开展活动加以引导,让幼儿在生活经验中发现活动的乐趣,在生活游戏中获得发展。以课题为中心,采用“善观察、巧融合、做中学”等形式深入学习,发现如何巧妙地将微课程融入主题活动,探索实施微课程、拓展主题活动的方法、策略和模式,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   

    三、自然教育与主题教育的融合

    1. 关注和满足孩子对种植活动的兴趣

    1)关注和满足孩子对种植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非常关注自己的物品。由此,在开展《宝宝真能干》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我爱大蒜宝宝》微型课程,请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自己的大蒜宝宝,然后将其带到班级的种植园地。现在,孩子们一有时间就会跑去种植园地看看自己的大蒜宝宝,嘴里还不停地说:“这是我的大蒜宝宝。”

    2)认真分析种植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教师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善质疑、爱提问的学习兴趣。例如,孩子们在与大蒜宝宝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是谁的大蒜宝宝”“是你的吗”“哪一个是你的”等对话,进而认识更多的大蒜宝宝和它们的主人,知道小伙伴的名字,然后和这些新认识的伙伴一起聊天、游戏。借助“我爱大蒜宝宝”主题活动,孩子们逐渐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同伴和老师,了解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3)仔细考虑教育的适宜性

    幼儿带来自己种植的“大蒜宝宝”,在丰富自身有关种植经验和方法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了周围的同伴,愿意主动和同伴交流,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运用“尝试教学法”,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质疑,逐渐懂得爱护大蒜宝宝,照顾大蒜宝宝,经常给它们浇水、施肥、拔草,进而延伸到要关心身边的小伙伴,学会帮助他人。同时,教师还可以营造互动式“问题墙”,让幼儿记录下自己的问题。例如,在讨论“大蒜宝宝长大了”问题时,为了让幼儿清楚地记录下蒜苗的生长过程,教师给幼儿特制了卡通尺。通过具体形象的辅助工具,为小班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2.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将种植活动巧妙融入其中。

    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挖掘种植活动中的教育因素,力求使幼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主题活动《秋叶飘》中,我们开展了微课程《那些树儿》,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很多秘密。

    兴趣是幼儿活动强有力的送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此并且乐此不疲,因此,我决定带着孩子们与树来一次亲密接触。在和树亲密接触过程中,教师将种植活动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美好和神奇。

    1)活动前:以点带面,生成活动

    幼儿个体之间的经验水平和兴趣点各不相同,所以他们观察到的事物也有所不同。在预设种植活动时,教师可以运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把个体的生成转化为集体的生成。对于小班幼儿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兴趣和愿望。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我喜爱的树”“了解树的种类”,再一起动手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对其进行分类。

    2)活动中:时刻关注,支持引导

    “关注”是实施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策略的关键。关注幼儿生成活动,就能了解幼儿生成活动发生与发展这一变化动态需要的过程;关注幼儿生成活动,就能从幼儿生成行为变化中获得对幼儿已有经验水平与发展之间落差的信息;关注幼儿生成活动,就能根据幼儿生成活动的需要及教育发展目标,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在整个种植活动中,“关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在《纲要》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认识到,教师除了要做好一名观察者,还要烘托出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最大程度地让幼儿建构自己的知识和需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及时对活动情况和幼儿行为进行调整和指导。

    例如,在与树接触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及时调整既定目标。如:在认识校园里的树的过程中,当大部分孩子们欣喜的看着高高的榉树树,专心致志的寻找着鸟窝,突然有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了:“老师,为什么这棵树它身上涂白色的东西?”那你们觉得呢?“这个就像我们画画的颜料”“是不是天冷了,树穿上了衣服?”“那所有的树都会穿衣服嘛?”我们一起再去找一找!接着,孩子们又对“树的身上为什么会涂上白色”展开了讨论,于是我提议大家一起寻找校园里还有哪些树也要涂白色。在这个案例中,许多孩子对树身上的白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介入,用暗示性的语言维持孩子兴趣,引导活动开展,共同寻找答案。

    3)活动后:总结活动,提升经验

    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总结活动过程,思考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与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成果,并产生相应的启发。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采用集体讨论或小组交流的方法进行,也可以让幼儿进行记录展示,展示出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绘画作品等。最后,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成果进行引导提升,拓展幼儿的认知,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展开更广泛的探究。

    例如,在与树的各种接触中,孩子们发现不同的树叶他们的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于是在班级的区域游戏中我进行了活动延伸。如:根据树叶大小不同请区分最大和最小,给树叶排排队,根据树叶形状不同,给树叶找影子,根据树叶颜色的不同让孩子做签到心情插卡等等!好看的树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都想把它带回家!其实这么好看的树叶还会变魔术呢,变出美丽的树叶作品哦树叶印画、树叶贴画、等等!凝:多余的树叶能做什么呢?师:还记得我们天空菜园的小车吗?看看里面有什么? 幼:树叶! 师:知道为什么要把树叶放进去吗?因为树叶还可以用来做堆肥材料! 幼儿在经历了树叶延伸活动后,更加体验到了收获的成功和创作的喜悦。

    3.将种植活动和自然角有机结合,在“做中学”中实践微课程。

    由于我们班级的自然角场地较小,因此,我们在利用自然角的同时还积极利用天空菜园,户外活动、餐后散步时,我们经常带领孩子走进操场、天空菜园,寻找认识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发现大自然的秘密,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通过探索和研究,将种植活动与自然角有机结合,使种植活动的价值在自然角中得到升华,让幼儿在自然角中主动交往,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成为自然角真正的主人,进而发挥自然角的真正价值。在自然角中,我们从个人种植、集体观察到小组种植、小组观察,让孩子从参与种植到参与管理,不断探索学习。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我是小小管理员”活动,每天各组安排一个孩子担任管理员,负责照顾植物,记录下植物的成长历程,进一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实施自然教育,不是另外换一套以其字眼命名的课程,而是可以在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框架下,思考如何将自然教育、生态教育的观念以恰当的方式嵌入其中。润物细无声,以合理、适宜方式实施自然教育,会像一颗小小种子落入孩子的心田,静待它萌发、开花。

    其实,在自然教育中,大自然是唯一的老师,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大自然作为一个承载,一个大家共同想要了解的目标,增进了大家彼此的交流。

    我们的自然这么美,我们的研学在继续



版权所有: 昆山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
地址: 昆山市博士路5号